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说法:解决冲突不是你的工作。这种说法通常会受到一些质疑、困惑和抵制。领导们提出的一个常见的后续问题是,“如果修复不是我的工作,那么我该怎么办?”大多数领导人都想做正确的事情。他们想做对团队和组织最有利的事情。当他们看到问题时,他们想解决它。当他们解决了问题后,他们想实现解决方案。尽管这是有道理的,但不幸的是,解决方案往往会遇到阻力。团队是由真实的人组成的——真实的人不喜欢被告知该做什么,而且往往会做相反的事情。这是一种真正的认知偏见,在研究中观察到,称为电抗:人们宁愿做与某人试图让他们做的相反的事情,即使他们实际上同意指令。通常,领导者越是使用“言传身教”的策略,或试图用事实和理由进行说服,领导者就越会遇到更大的阻力。举个例子:我们中的一位(RP)与一位负责重新设计整个办公空间的领导合作。多年来随意增加办公室空间,导致工作空间功能失调。有人对布局以及谁的办公室应该设在哪里提出了投诉和冲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领导聘请了一位专家来设计最佳办公空间,然后他向团队透露:“问题解决了!”——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最佳解决方案”只会加剧冲突。有办公空间问题的领导会采

我是一名HR小白,目前刚入职一家公司做招聘。这家新公司的HR体系还是比较健全,也有拟定岗位任职资格以及相关胜任力模型等等,比如项目经理岗位它的价值观、能力、态度、动机等要求都有相关规定。然而,面对这些任职资格和胜任力模型,我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在招聘过程中,在面试时依旧用着以往的提问方式,感觉有没有这些资格、模型都是一个样。请问我在招聘活动中应该如何来运用这些专业工具呢?公司有健全的岗位任职资格和胜任力模型已经秒杀了90%的企业。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企业其实并没有这些我们所谓正规军打法的基础资料,再加上HR从业人员本身的专业度不够或者话语度不强,把企业招聘搞成星象大占卜、脑筋急转弯这类的闹剧也是家常便饭。那么,当我们有了这些内容,如何用好这个大宝藏,让它切实来指导我们的招聘工作呢?首先,你得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决策和行为的底层逻辑才是可复制的。招聘的逻辑其实跟买股票差不多。招聘是为了招的人能够产生好的收益,买股票也同样是为了资产增值。那么,你如何判断哪个股票值得买呢?这里存在着不同的底层逻辑:有的人看K线成交量、有的人看市盈率市净率。只要把一种逻辑打磨到极致,一样都有成功的可能性。那招聘应该

在招聘中,HR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招不到合适的人,或者是招到不合适的人。HR在选人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呢?误区一:重背景多过测匹配。背景也就是求职者的背景资料。比如是否毕业于名校、学历多高、专业多强、证书多少?以及之前任职的公司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有些公司老板找人,直接就点名要xx公司出来的人。主要是考虑到如下的优势:——对行业及业务了解,能快速给企业创造价值。——不用额外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再去培养,可以降低用人成本。——过来能直接胜任,管理起来省心省力。可它同样会带来一些不好的方面:——同样需要花大价钱把人请过来,或许还会因此而破坏公司原有的薪酬体系。——并非好背景就代表超强的能力和优良的品性。——过于看重背景而忽略对人的潜力和动机的挖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某些隐患。背景只是一个人过去的符号,而员工的潜力以及与企业文化与价值的适配度,才是决定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误区二:招什么职位就得需同职位及以上经验。比如要找一名经理级别的候选人,我们大多人的要求一般是“几年以上部门负责人或经理级别以上工作经验”类似的内容。咋一看感觉没啥问题,可是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是一个优秀的候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把自恋作为个体的原发性病症,是人的发展根深蒂固的东西,也是获取领导职位和权力背后的关键动力。一旦获得这两样东西,自恋就会变得显著。当自恋变得不可控,领导很可能退回到自己的世界,固执己见、目光短浅,不征求和采纳别人的意见。领导力是对权力的运用,由权力所早就的权威常常会伴随过分的骄傲和傲慢。这种狂妄自大是领导力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对于高高在上的领导,下属除了言听计从之外,一般很难勇敢发声指出他身上的错误。童话《皇帝的新衣》中只有不谙世事的小孩才会说出真话。而古往今来,谏臣多是需要明君才能显示自己的价值,但更多的是祸及自身,但如果不直言指出后果会更严重。对于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如何让领导注意到狂妄自大的危险信号,弗雷德曼《领导者、傻瓜和骗子》提出一个解决途径:引入一种近似矛盾的角色——“傻圣”(傻瓜圣人)。《李尔王》中的弄臣,说话看似疯言疯语,事实上却闪现出智慧的光芒,俨然是一个“聪明傻瓜”。弄臣的愚蠢行为实际上是一面李尔王自我映射的镜子。他是李尔王的理智,说出李尔王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当李尔王看清楚自己的昏聩和愚蠢后,他就消失了。在领导与下属间,充当“傻圣”的人实际类似于

AI应用对员工的负面影响在从旧技术向新智能的转型过程中,生成式AI能够自动创建文本、图像和视频等,由此产生了取代人类工作的忧虑,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重复性、低技能工作的员工来说,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受到了威胁,担心失去工作机会;员工可能会感到沮丧并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尤其是当看到大部分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被自动化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缺乏意义,导致工作动力下降;当员工看到AI能够在某些任务上取得比自己更好的成绩时,会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价值,进而产生自卑感。[1]同时,AI的迅速发展和迭代也带来员工学习和使用智能技术的挑战,例如部分员工无法掌握或跟上新的技术工具和系统,还可能会引发员工对技术使用中隐私和伦理问题的担忧。除此之外,AI系统在作出决策时的公正性和可靠性仍然值得质疑。但是另一方面,生成式AI处理知识工作和创造性工作的效率和创造力至少提高10%,[2]也为增强人类创造力提供了巨大机遇。人的创造力与AI的协同:人机共舞人机共舞中员工创造力与AI的协同,就像是舞蹈中的舞者间需要互动,扮演各自独特的角色和职责,双方需要不断交流和调整,利用实时反馈来计划、执行和修改舞蹈动作,共同调节自己

读书 · 13 天前 · 122 人浏览
ESG与人才管理:人机共舞的管理之道

盖洛普公司一份调查发现,入职六个月后,仅有38%的人还能全情投入,而入职3年后,这一数字降至22%。积极参与工作、反对“躺平”的员工比例稳定在32%,而那些根本无心工作、工作参与度极低的员工比例从年初的17%上升到了18%。[1]不能全情投入,会损害作为员工的业绩表现,并对组织带来不利影响。在ESG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员工保障不仅包括工作环境的物质保障,也包括高效工作状态的保障。高效:时间管理or精力管理在工作与生活被分割、穿插,我们的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我们可以事无巨细地安排规划时间,以求最高效率完成最大的任务量。然而再高效的时间管理也无法确保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每一件事。对于这样的局面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不管是与同事的互动、做出重要的决定,还是陪伴家人,都需要精力。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提出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表现的基础。[2]精力的来源什么是精力?精力(energy)衡量的是我们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精力源。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在《精力管理》中提出全情投入是“身心合一”的状态,精力同时需要体能上、情感上、思维上以及意志上的动力。体力、情感、思维和意志

读书 · 13 天前 · 20 人浏览
ESG与员工保障:精力管理

流动性与生涯咨询社会学家鲍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流动的现代性”概念,指出了“一切都在流动”才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境况的特征。“突然中断、前后矛盾和出其不意, 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遍情况。”不固定、不确定、不稳定,既可能是解放和自由,也可能带来不安、焦虑。过去坚信的牢固东西,现在好像变得很脆弱,过去可预期的东西,现在变得不可预测。工作内容也常常是以项目开始并最终以一个产品结束的任务。这也是流动性给许多职场人士带来的危机和困惑。在ESG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通过生涯咨询重建自我感、协调工作和关系也是员工保障的重要内容。马可•L.萨维科斯提出了基于个人特质、兴趣和职业进行匹配的生涯咨询方案,通过理解、推动、建构生命,影响思想,让个体成为更完整的存在。[1]自我建构之路生涯咨询聚焦于通过工作和关系进行自我建构。在生涯咨询中,建构自我是一项生命设计项目,遵循“创作者——反思性——故事——主题”的路径:故事在微观叙事中利用自我感知特别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反思,形成反思性思考来建构自我,对客观生涯进行“情节规划”,将分散的小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指向一个结局,形成主观生涯。通过小故事建构生涯,把小故事解构并

读书 · 13 天前 · 19 人浏览
ESG与员工保障:生涯咨询
技术支持: Jas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