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SG体系中,员工的身心健康既是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的一部分,随着同理心、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力等情感性任务在工作场景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我们更需要公司员工在解决复杂的人际沟通问题中的身心健康,提供人文关怀。情感劳动的凸显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绪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无形劳动”。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以20世纪美国航空服务业为例,将乘务员与收账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情感劳动”展开具有洞察力的研究。[1]在服务业的工作中,人际沟通和情感任务越来越多,人们通过对情感的整饰而创造出的某种公开可见的面部展演和身体扮演——即“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具有交换价值,是为了换取报酬而公开出售的。[2]以服务为主的具体职业包括外交官、护士、秘书、老师、医生、律师、保姆等,虽然服务业的职业类别多样,但其中的情感劳动具有共同的特征:需要与公众当面或通过声音接触,能催生劳动者产生情感,能让雇主对雇员的情感进行一定控制。例如空乘人员
ESG的理念与实践从20世纪40年代 “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者维权、企业社会责任等具体议题,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开展实践、发展理论:[1]1997 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FI)发布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声明》中,提出了企业要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运营和战略的建议。2004 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EPFI)在其报告《Who Cares Wins》中首次完整提出了 ESG 概念。报告同时指出,将 ESG 理念更好地融入金融分析、资产管理和证券交易将有助于构建更有韧性的投资市场,并推动全球契约原则在商界的实施。2006 年,联合国成立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正式提出 ESG 投资需要遵守六项基本投资原则,推动投资机构在决策中纳入 ESG 考量。2008 年,高盛(GoldmanSachs)基于 ESG 研究框架推出了高盛可持续权益资产组合(GS SUSTAIN)。此后,国际组织和全球知名机构持续深化 ESG 理念并推出相关披露标准、评估方法及投资产品,促进 ESG 理念、原则和标准体系的发展与深化。2015 年之后,随着《巴黎协
AI应用对员工的负面影响在从旧技术向新智能的转型过程中,生成式AI能够自动创建文本、图像和视频等,由此产生了取代人类工作的忧虑,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重复性、低技能工作的员工来说,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受到了威胁,担心失去工作机会;员工可能会感到沮丧并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尤其是当看到大部分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被自动化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缺乏意义,导致工作动力下降;当员工看到AI能够在某些任务上取得比自己更好的成绩时,会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价值,进而产生自卑感。[1]同时,AI的迅速发展和迭代也带来员工学习和使用智能技术的挑战,例如部分员工无法掌握或跟上新的技术工具和系统,还可能会引发员工对技术使用中隐私和伦理问题的担忧。除此之外,AI系统在作出决策时的公正性和可靠性仍然值得质疑。但是另一方面,生成式AI处理知识工作和创造性工作的效率和创造力至少提高10%,[2]也为增强人类创造力提供了巨大机遇。人的创造力与AI的协同:人机共舞人机共舞中员工创造力与AI的协同,就像是舞蹈中的舞者间需要互动,扮演各自独特的角色和职责,双方需要不断交流和调整,利用实时反馈来计划、执行和修改舞蹈动作,共同调节自己
盖洛普公司一份调查发现,入职六个月后,仅有38%的人还能全情投入,而入职3年后,这一数字降至22%。积极参与工作、反对“躺平”的员工比例稳定在32%,而那些根本无心工作、工作参与度极低的员工比例从年初的17%上升到了18%。[1]不能全情投入,会损害作为员工的业绩表现,并对组织带来不利影响。在ESG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员工保障不仅包括工作环境的物质保障,也包括高效工作状态的保障。高效:时间管理or精力管理在工作与生活被分割、穿插,我们的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我们可以事无巨细地安排规划时间,以求最高效率完成最大的任务量。然而再高效的时间管理也无法确保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每一件事。对于这样的局面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不管是与同事的互动、做出重要的决定,还是陪伴家人,都需要精力。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提出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表现的基础。[2]精力的来源什么是精力?精力(energy)衡量的是我们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精力源。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在《精力管理》中提出全情投入是“身心合一”的状态,精力同时需要体能上、情感上、思维上以及意志上的动力。体力、情感、思维和意志
流动性与生涯咨询社会学家鲍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流动的现代性”概念,指出了“一切都在流动”才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境况的特征。“突然中断、前后矛盾和出其不意, 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遍情况。”不固定、不确定、不稳定,既可能是解放和自由,也可能带来不安、焦虑。过去坚信的牢固东西,现在好像变得很脆弱,过去可预期的东西,现在变得不可预测。工作内容也常常是以项目开始并最终以一个产品结束的任务。这也是流动性给许多职场人士带来的危机和困惑。在ESG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通过生涯咨询重建自我感、协调工作和关系也是员工保障的重要内容。马可•L.萨维科斯提出了基于个人特质、兴趣和职业进行匹配的生涯咨询方案,通过理解、推动、建构生命,影响思想,让个体成为更完整的存在。[1]自我建构之路生涯咨询聚焦于通过工作和关系进行自我建构。在生涯咨询中,建构自我是一项生命设计项目,遵循“创作者——反思性——故事——主题”的路径:故事在微观叙事中利用自我感知特别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反思,形成反思性思考来建构自我,对客观生涯进行“情节规划”,将分散的小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指向一个结局,形成主观生涯。通过小故事建构生涯,把小故事解构并
知士
耕耘积累经验,总结让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