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互联网为创业营造了一股不小的东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概念孕育出种种创业机会,而政府层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吁也使创业热潮持续不断:
在总体层面,创业人数上,据国家发改委今年6月统计数据,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800万。企业数量及新增注册发展态势上,近五年全国注册企业法人单位数量逐年增长且环比增速保持在15%-30%的区间范围。虽然波动较大,但社会整体的创业氛围还是较为活跃的。
图1 2010-2017年全国注册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及增长率
(图表自绘,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青年大学生层面,以毕业大学生群体为例,2019年有2.7%的应届(2018届)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比例稍低于往年三届(如表1)。并且应该注意到,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在整个群体中仍属于小概率事件,其比例仍低于其他去向。
表1 2016-2018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去向
(表格自绘,数据来源《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以上是基于数据统计得出的基本信息。而单从个体的职业选择来说,创业这件事本身值得审视,尤其当创业一词被通用于一切自主择业的行为时。
往小了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许多创业都是源自一个创意、想法或点子。而流动资金、专业知识技能、人脉和其他社会资源是支撑一个创业项目持续运作的基础。成功的创业应当要作出预期可实现的、具体可应用的创新。就像德鲁克提出的,“一项创新必须简单和有所聚焦。必须引导到一个具体的、清晰的和精心设计的应用上去······剩下的是艰苦、聚焦和目的明确的努力。”
反观现实,并不是辞职自己做老板就是创业,也并非将创业作为业余爱好的一个衍生就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其实大多数人所说的创业仅仅只是自主就业。自主就业与自主创业仅一字之差,但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创业背后的创新意义。
往大了说,真正的创业者需要怀揣一定的信仰和价值观的。真正的创业者是拥有改造世界的理想,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人;是具备“创新”、“冒险”、“进取、“主动”等特质,领悟企业家精神精髓的人。创业所创的“业”应该是事业(enterprise),而不是简单的生意(business),是能够通过创新来造福社会、造福大众的。
借用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话,“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其初心或许也就是希望用自己力量改变世界。照亚当·斯密的说法,虽然自利的个人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但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最终却有益于整个社会。而在创业过程中,这个顺序可能需要转换下,准确来说应该是,只有利于他人、利于社会,才会反过来利于个人。其实,不管是否创业,在任何的工作岗位上,企业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创新源泉。